甘肃疏勒河流域灌区移民生活渐入富裕

2010-10-14 08:40 来源: 我的钢铁

望着地里已经成熟的棉花,马柏哈的脸上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今年的棉花收购价格在甘肃疏勒河灌区达到历史最高,让他的收入比往年更为殷实。

2005年,来自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的马柏哈随疏勒河项目移民至甘肃玉门市独山子乡春柳村。在与记者交谈时,马柏哈显得比较拘谨,但身后今年新盖的一院新房还是让他兴奋不已。他的原籍地山大沟深,出入不便。

马柏哈全家迁入新居地后,在分得的18亩土地上种了小麦、棉花、红花等作物,第二年从地里的收入近两万元,加上他在外打工每年收入一万元左右。他说:“在老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金秋时节,记者在独山子乡春柳村看到,沿着平整的通村公路,规划整齐的小康村住宅在绿树衬映下显得格外气派。乡上的工作人员介绍,去年村里移民的房子的还是低标准的过渡房,许多移民家的房子破败不堪,摇动的墙头被粗壮的木头顶着,今年大多数人家已经住上了这样的小康住房。

独山子乡的移民生活在起步,而情况相同的小金湾乡的特色产业使移民向小康生活迈进。

“移民爱植树,农田林网建设的最好,移民人均植树最高。”玉门市小金湾东乡族乡副乡长张学义告诉记者。

今年49岁的张学义,30岁时作为(甘肃省“两西”)移民来到小金湾。他介绍,当时看到的是一片戈壁滩,风沙大,有些移民回去了。但他坚信,“当地人能生存,我们也能生存”。

张学义说,小金湾乡过去让本地人“头疼”。前些年,由于移民刚迁来,生活有困难,因此难免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如今,当地移民享受低保、种粮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每户住房都超过100平方米,移民的心安了。

原籍甘肃积石山县安集乡的马化忠已在小金湾乡安康村当了十多年村支书,作为1997年疏勒河项目第一批移民,他和全村群众来到小金湾并在当地安家。“在老家一亩地收不到400斤粮食,在这里一二千斤,这里是养活人的地方。”

现在马化忠一家全年的收入就可以顶上老家时的一个社。他说:“这里种的瓜甜,棉花绒比新疆的还长,我们都自称为‘小金湾人’”。

得益于东乡族传统的经商理念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小金湾乡的移民们利用传统特长发展起了饮食服务业,东乡族风格的餐厅也为当地饮食业增加了多元因素。如今在小金湾乡,鳞次栉比的清真特色餐厅布满了主街道,当地人称改变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迅速发展的餐饮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羊产业,由此产生了一批养羊大户。

如果说,独山子和小金湾移民生活已步入正轨,那么柳湖乡的移民已初尝富裕的滋味。

柳湖乡富民村的牛振华亦为疏勒河项目从甘肃定西的岷县迁来,经过当地引导及个人努力,前年就住上了近200平方米带花园的独户门庭。

走进牛振华的家里,完全是一派城市家庭风格,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厨房里全套电炊具,房屋后面的车库里停着刚买的汽车。每年收获的棉花、籽瓜加上一个经营农资门店让他的腰包渐丰。他向记者透露了将来的打算,憧憬着办家大规模的养殖场。

柳湖乡乡长周清说,移民的观念转变快,能快速接收新鲜事物,新技术的采用在移民中发展很快。

信步走在柳湖乡街道上,城市里有的各种公共设施应有尽有,通过移民的双手,柳湖乡已初显小城镇的规模。

记者从甘肃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了解到,疏勒河项目是集水利灌排、移民安置、农经开发、生态保护等为一体的综合开发项目。通过十多年建设,特别是近两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及酒泉市对疏勒河移民区作为一个特殊地区给予扶持,加快了甘肃中部6万多移民的脱贫步伐。

至2009年,玉门市柳湖乡、小金湾乡等移民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其原迁出地农民收入,有的移民乡人均纯比原籍地农民高出1000多元。

曾经在甘肃从事扶贫工作二十多年的甘肃省疏勒河管理局局长李峰坦言,移民生活的改善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兰州大学对移民生活各项指标10年来的跟踪监测资料分析,疏勒河项目各移民基地产业收入逐年增长,流域农业生产总值同比增加了近6倍,疏勒河移民项目对甘肃扶贫开发工作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来源:中国新闻网)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