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冶之城的低碳追求——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十一五”变身

2010-12-08 08:42 来源:新华网 作者:陈辉

新华网武汉12月6日电(记者周甲禄、皮曙初)铁山上长2200米、深440米、被称为“亚洲第一坑”的大冶铁矿露天采矿坑,见证着湖北黄石市“千年矿冶古都”的历史。如今,长期以资源消耗为发展动力的工业重镇黄石市,“十一五”期间跳出资源消耗的“天坑”,对矿冶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下降,涌现出一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企业,正在向低碳型城市华丽变身。

昔日矿坑乱石地今成4A风景区

黄石位于鄂东南,因矿建厂,因厂设市,其矿产开发可以上溯到3000多年以前。依托著名的铜绿山、铁山丰富的矿产资源,国家投资建设了全国十大特钢之一的大冶钢厂、全国十大铁矿之一的大冶铁矿、全国三大水泥生产基地的华新水泥厂等27个重点工业项目,黄石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矿冶之城。

到2009年,黄石累计向国家贡献近2亿吨铁矿、75万吨铜精矿;产钢3141万吨、铜297万吨、水泥1.37亿吨。

黄石因“石”而兴,又为“石”所困。矿冶开发形成的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经济提升的一大瓶颈。

2008年3月,黄石市被列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2009年3月,黄石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支持的资源枯竭型城市。

大冶铁矿露天采矿坑成为资源枯竭转型的显要标志。这个铁矿始采于三国时期;近代则是作为汉冶萍煤铁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民族工业的振兴立下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大冶铁矿作为“武钢粮仓”,一直是中国十大铁矿生产基地之一。

长期开采使葱绿的铁山岭变成了世界上第一高陡边坡采矿坑。“挖一吨矿,有两吨石头”,选矿废石经百余年堆积,又造出座座人工石山,侵占了大量土地。传统的矿山生产模式导致资源、环境、安全和土地等诸多问题。

一场矿业转型之战在铁山上打响。

改进采矿技术,减少废渣排放。气势宏伟的人工“天坑”停止了露天采挖。从去年开始,铁矿开展了一项新的采矿方法,将选矿后的废石,胶结搅拌后通过泵站输送到井下废弃巷道中,提高矿石回采率,还能有效控制地压,防止地质灾害,实现无废采矿。

加大外部矿山资源开拓,减少本地开采量。2006年以后,大冶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把原料基地建到原料富集地区。他们“南征北战”,如今在蒙古、澳大利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建有矿山,解决了本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实施生态修复,将矿区变景区。2005年7月,巨大漏斗形的矿坑“转业”为国家矿山公园。“天坑”附近的尾矿石碴山石缝中被填上土,种植刺槐,如今复垦绿化面积达360万平方米,树木长在石缝中成为公园一景。今年2月,黄石矿山公园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游客可零距离观看现代采矿工艺流程,体验采矿工人劳作。

改善产业生态,跳出“石头经济”

由于依赖矿产资源导致产业结构单一,黄石市矿石资源型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资料显示,冶金工业占重工业比重达65%,而重工业在整个产业的比重中占85%以上。但是,经过大规模开采,黄石资源面临枯竭,主要矿产资源进入了开采晚期,保有储量大幅下降,可开采资源严重不足。统计显示,黄石市铁矿、铜矿的开采量已下降50%以上,煤炭开采量下降70%以上。矿竭城衰的危险正一天天迫近。

石头造就的产业难以为继,调整产业、破石突围成为黄石刻不容缓的选择。

大冶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是黄石的支柱企业,自1953年建厂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吃”矿炼铜,它一直高居中国铜业龙头老大的位置。但是,由于自有资源短缺、技术装备落后等矛盾日益突出,“铜老大”的地位不断下降,至今已退出铜行业前三名。

大冶有色奋力转型,提高冶炼技术向矿石挖潜减废。2009年7月公司投资16亿元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今年12月1日引进的世界最大澳斯麦特炉投产,董事长张麟说,这个项目使粗铜冶炼回收率达到98.17%,烟气二氧化硫捕集率达到98.8%,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6.67%。

将矿石资源“吃干榨尽”。以前,公司炼铜之后,从废渣中只提取黄金、白银,大量的稀贵金属都被作为废料抛弃。2006年该公司新组建了稀贵金属厂,专门从炼铜的废弃物中提炼稀贵金属,如今除金、银外,他们在废弃物中又找出铂、钯、镍、硒等8种稀贵金属,年产值达40亿元,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产业链向下游伸延。大冶有色除冶炼外,还向铜产品加工、物流贸易延伸。公司利用自己的资源技术优势生产铜杆、铜管、粗铜、电铜等产品,在江苏常州、广东佛山分别成立了3家公司。通过产业产品转型,自2006年以来,大冶有色金属集团公司销售收入逐年递增,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36亿元,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其中,铜加工的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

和大冶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一样,黄石资源型企业着眼延长产业链,由“卖资源”向“深加工”转型。特钢、铜、铝、水泥产业链不断延伸,新冶钢下游产品已经占到经济总量的50%以上。

随着产业链延伸,产业出现集群效应。在大冶有色周边,相继诞生了大江公司、冶新公司等多家产值过千万元的铜产品深加工企业,形成了无氧铜杆、铜板带等一系列铜产品加工项目。

黄石市委书记王建鸣说,经过调整,现在采掘业在整个经济版图中降至8%,新型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告别“光灰城市”,迈向“低碳时代”

华新水泥是黄石市一家百年老企业,最早由慈禧太后在1907年御批兴建。因为著名的“华新窑”,华新水泥还被誉为中国水泥的“摇篮”。但是,“华新窑”的能耗高、生产率低,而且污染严重。

黄石毅然关停燃烧半个多世纪的华新1、2、3号窑,取而代之的是新型干法窑。这意味着关掉了60万吨水泥生产线,但是也意味着水泥厂“造灰大户”时代的结束,老窑每吨煤耗300公斤,而新型干法窑只需120-130公斤,老窑每吨电耗60度,而新的生产线只需30度。

在华新水泥等重点企业的示范引领下,黄石市关停20多口石灰窑,拔掉60多座燃煤烟囱,取缔1000多家与重点企业争能源、抢市场的“五小”企业,既为重点骨干企业腾出了发展空间,又从源头上切断了污染源。昔日的“光灰城市”重建蓝天碧云。

百年华新通过不断创新,发展“吃废产业”,实现从“污染型”向“环保型”跨越。2007年,华新水泥增设环保事业管理部。短短几年间,华新环保业务总投资2亿多元,采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工业废料、城市垃圾等都进入华新的水泥窑中,不仅得到无害化处理,而且成为水泥生产的原料和燃料。

这个冶炼之城过去堆积如山的钢渣、铜渣和粉煤灰等“废品”,现在都成为华新水泥的原材料。新冶钢80%的高炉水渣全部卖给华新水泥。全市工业废渣、煤矸石、尾矿等废物的综合利用率达到72.19%。

王建鸣说,从矿区到新型工业园区,不仅是产业的发展,更是一个矿冶城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低碳产业已经成为黄石应对资源枯竭挑战的一把“利器”。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