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率先告别“小煤窑”挺进“大矿时代”

2011-05-26 08:32 来源:新华网

山西省煤炭厅厅长王守祯在全省煤炭工业工作会议上宣布:到5月25日,全省整合矿井全部关闭,并全面进入现代化矿井建设阶段。

据介绍,整合后的山西煤炭工业,产业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矿井数量由2008年的2600座压减到1053座,办矿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和3个5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矿企业,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也由2005年的0.905下降到0.18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山西率先告别“小煤窑”挺进“大矿时代”。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山西煤炭企业非煤收入占比已超过一半,同煤塔山、潞安等13个循环园区在积极探索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深加工综合利用和煤变油、煤制气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山西煤炭工业开始驶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新轨道。

“小煤窑”已无路可走

“我过去开过3万吨的小矿,那只能叫‘矿洞’!工人只能爬着下去采掘,再用篓子把煤拉出来。”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东江煤业公司董事长王开斌说,“冒顶、水患、瓦斯,什么灾害都遇过,简直是在赌命。”王开斌经营的45万吨煤矿经过重组产能提升到90万吨,投资10亿元用于技改,聘请了山西大同煤矿集团专业人员实施安全监管。

山西煤炭占全国省际调拨量的四分之三。多年来担当山西煤炭生产主力的小煤矿曾为全国能源供应做出过较大贡献,但同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草菅人命、腐蚀干部”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小煤矿采1吨煤损耗6吨资源,百万吨死亡率是大矿的7.25倍。全省粗放采煤造成的生态价值损失每年达300亿元。山西曾经一周发生5次煤矿事故,每次重特大事故总有几十名干部被查处,“矿难”成为山西的代名词。王守祯说,小煤矿“见缝插针、老鼠打洞”,使得国家建设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的规划一直难以实施。

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复明说,粗放的办矿体制导致了大量生产要素沉淀于煤炭行业,“一煤独大”的经济结构突出,每次市场发生大的波动,山西都是全国经济下行最大的省份之一。“多小散乱”的煤炭格局已使山西付出了高昂的资源环境和安全代价,这样的发展方式已无路可走了。

整合重组,力求企业、政府、群众都满意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脚步一直没有停顿,但进展缓慢。2008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处在下行的山西经济到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刻。

山西省省长王君指出:“煤炭生产秩序混乱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如果绕着走、躲着走,就是对历史、对人民不负责任!”

山西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并要求在整合重组中“坚持政府指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整合重组与开采秩序治理相结合,坚持上大、改中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坚持同时发挥大型煤炭企业和骨干民营企业的作用”。

据王守祯介绍,在整合中,大型煤炭企业以及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民营企业可以作为主体兼并重组中小煤矿,鼓励电力等大型企业以参股的方式参与整合。企业可以以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自主联姻”。

吕梁“煤老板”薛德平主动与西山煤电集团合作,如今他的新身份是“山西吕梁西山德威公司副董事长”。薛德平说,与大集团合作可以规避安全和市场风险,但同时我也能行使我的权利。

通过资本联合、董事会“接长板凳”,发展混合经济,实施专业管理,是整合重组的一个显著特点。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潘云认为,股权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带来了监督多元化,合作股东全过程参与监管,使得整合后企业的运行成本降低,效益提升。

在整合重组中,山西省要求做到让重组双方满意、让当地政府满意、让群众满意。山西省煤炭厅规划处处长苗还利介绍说,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等也是“整合”的重要内容。整合主体企业在当地设立子公司,税费上缴渠道不变,继续实施反哺农业、以煤补农机制,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公益事业。甚至把解决村民“福利煤”和职工安置等,以合同的形式写进义务条款中。

为了“清清白白”整合,山西各级政府和大型企业聘请律师参与整合过程,省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和监督,出台“十条禁令”,并及时公布典型案件。同时,山西广泛利用媒体解读政策、释疑解惑。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