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都”渐渐变绿——山西阳泉绿化记

2011-10-10 17:29 来源:新华网

“头顶灰锅盖(天空),身披黄麻袋(秃山),腰缠黑腰带(桃河水)”,这首曾是“煤都”阳泉广为流传的民谣,如今正被人们所淡忘。金秋十月,记者走进闻名全国的无烟煤生产基地阳泉市发现,“绿色”已经成为这座因煤而兴城市的主色调。

群山满目绿尽染

“以前一刮风就是黑煤灰,周围是光秃秃的矸山,而现如今这里环境发生了大变化。”在阳泉市矿区黄石板公园,市民倪凤霞提到这几年居住环境的变化,最大感受就是周边环境优美了,空气也变好了。

“现在的黄石板公园是在两座矸山上建起来的,每当矸石自燃时,远远就能见到浓烟,还能闻到刺鼻的味道,附近居民苦不堪言。”阳煤集团职工赵贤告诉记者,如今公园绿化面积达33亩,昔日“火焰山”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公园。

行走阳泉大街小巷,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满目葱茏,绿意盎然,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已经脱“煤”变绿。

位于市区西北两公里的桃林沟村,绿化率达到85%以上并成为首批全国“绿色小康村”。阳泉市林业局局长张玉斌说,过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树上塑料袋,头顶灰土渣”的桃林沟村如今已是“山顶桃林盖帽,山间松柏缠腰,山下流水潺潺,平地花园环绕”。据了解,“十一五”期间,阳泉市建成了419个像桃林沟这样的园林村,占到全市农村总数的44%。

“现在出门就是满目绿色,身边绿色确实多了。”在香岛公园散步的市民张女士说。刚建成不久的香岛公园占地2万余平方米,它既处市中心,又在商业黄金地段,但是阳泉市并没有因此进行商业开发,而是建成了市中心的“绿肺”。阳泉市委书记白云说,阳泉可用于绿化的空间太少了,为增加绿量,阳泉实施身边增绿。

据了解,目前阳泉市有林面积已由建市初期的9.97万亩增加到177.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不足2%提高至25.94%,城市绿化覆盖率39.75%,绿地率36.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96平方米。

机制创新建设“生态阳泉”

山西省提出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发展战略。白云说,阳泉的市情就是山西的一个缩影,要实现城市转型和“四化”目标,必须生态先行,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就把握住了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

然而,实施生态先行,绿化阳泉并非易事。阳泉市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阳泉绿化有“四多”,即山上石头多、工矿矸山多、地质灾害多、周边临建多。

“阳泉的绿化是一座山一座山抠出来的、一块地一块地创出来的、一段路一段路拆出来的。”张玉斌说,在阳泉有82支专门从事造林绿化的专业队伍,还有由农民、个体老板、下岗工人、社会团体等组成的民营大军。针对阳泉厂矿多,阳泉市积极推行“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的做法。

张玉斌说,为了保障造林绿化“有米下锅”,阳泉市三个渠道融资金。一是积极向国家和省里争取资金。将荒山造林、退耕造林、碳汇造林、水保造林、科技示范造林等一切能够得到的资金都努力予以争取,用来大力开展山上治本工程。二是政府资金稳定投入。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都要将环城绿化、城市绿化、核桃基地建设、市级生态公益林补偿、上级造林工程配套资金以及林木管护费用等,列入财政预算,由财政拿钱办事。三是确保环境恢复保证金足额到位。据统计,近五年阳泉地方投入到生态建设上的资金累计达26亿元,额度之大前所未有。

“植树造林,植树是根本,管护是关键。”阳泉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并对禁牧户圈养牲畜每头(只)补贴10元。同时将禁牧工作列入政府责任考核目标,实行一票否决制。每个村设禁牧队员,包片到山,责任到人。截至目前,全市造林成活率达98%,保存率超过95%,为建设“生态阳泉”作出了积极贡献。

“生态阳泉”带来的“后发优势”显现

如今,阳泉市天蓝了,水清了。这座山城又提出了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生态环境是最大的优势”也日益成为越来越多阳泉人的共识。

阳泉市提出建设“千亿阳泉”,这个目标的内涵是: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到“十二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

五年时间,实现“千亿百万”目标,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不行的,没有骨干产业聚集和大量项目的支撑也是办不到的。阳泉市则以改善环境为突破口,以新型能源、新型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大基地建设为重点,迅速掀起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

如今,阳泉市不仅有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更有优美的环境,使得国内外的投资者纷至沓来。今年,阳泉市与55家中外企业签订招商引资项目55个,项目总投资1873.9亿元,项目拟引资1539.2亿元。签约项目数量之多、投资额之大,均创该市招商引资历史记录。

“阳泉市的绿化带来的后发优势正在显现,如今人们提到阳泉不仅想到煤,绿色山城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名片。”张玉斌说。(来源:新华网)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