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永济渠首在武陟 古驿武安南北通畅煤炭俏销

2011-12-19 08:30 来源:新华网 作者:游黎

新华网河南频道12月19日讯:黄河东去,滚滚巨龙将大运河化作命运迥异的两段风情。

河之南的通济渠绝大部分“躲”在地下酣然入梦,河之北的永济渠则生生不息,滚涌出看得见摸得着的运河风云。

位于焦作市武陟境内的“沁水入黄河处”为永济渠渠首。作为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渠首和卫河漕运上游,修武运粮河航运是重要水路交通要道,倚仗此,当地煤炭等响当当的物产才得以南北畅通、东西无阻。

A

与水结缘,城市因运河“变色”

12月16日,在焦作市政府大楼前,记者手捧“南水北调穿越焦作市区图”,看着花花绿绿的“宏伟蓝图”有点摸不着北。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南水北调,今天的大运河工程。我省境内731公里的大动脉中,焦作有幸唯一赢得青睐:秀水横贯城区。

这一横,横出无数美景。依照规划,该市将在总干渠两岸营造出主题为“五彩焦作,缤纷生活”的保护性绿化带,形成“红、黄、蓝、绿、紫”五大景观色系统领绿化带建设的完美格局。

工程竣工后,南水北调纪念园、琴棋文化区、工业纪念馆、市民广场、山阳遗址主题公园等标志性建筑,以项链状布局,使自然、人文、景观优雅结合,相得益彰。

煤城焦作,黑色凝重的城市底色因南水北调改变。其实,早在隋大业4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就对这片土地上的武陟情有独钟。这里有幸成为永济渠渠首。

B

渠首种种奥妙,谜底正在寻找

炀帝为啥处心积虑地挑选“沁水入黄河处”为永济渠首?记者来到武陟县小原村东北实地探访。

没有滔滔河水,没有点点帆影。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副队长韩长松引经据典,道出了当时杨广与这个村子的历史过往。

炀帝为适应北方漕运、北征高丽和巩固北方统治的需要,据《隋书·炀帝记》记载:“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炀帝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区西南隅)。”

永济渠引沁水往南与黄河贯通,北分沁水一部分向东通过长明沟(即后来的小丹河、运粮河)、吴泽陂(今获嘉县境内),与清水相连,过卫辉、浚县,经道口、天津,最后到达涿郡所在地蓟城。

史料表明焦作境内的沁河(古称沁水)是大运河北段永济渠的源头。明朝周梦旸编撰的《水部备考》也给予有力印证:“沁水一支,自武陟小原村东北,由红荆口(今获嘉县红荆嘴)经卫辉府,凡六十里,入卫河。昔隋炀帝引沁水北通涿郡,盖即此地也。”

韩长松经过考证认为,因为这里与南岸的通济渠入河处洛口遥遥相对,舟船往来于两渠之间最为便捷。同时,沁水自源头至入黄河处汇聚了大小诸水20余条,水量十分丰富,从而有力保证了永济渠的水源供应问题。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除了相关史料外,最具说服力的永济渠渠首的确切位置一直没有实物来印证。

韩长松和同事一直难以释怀:“找不到永济渠渠首,隋唐大运河就是不完整的。”目前,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大运河调查小组已分散驻扎在初步划定的永济渠渠首及河道所在范围,待勘察到永济渠河道及渠首的准确位置后,一切谜底将浮出水面。

说到沁河不能不说运河重要水源之一的孟姜女河。

孟姜女河兴于战国时代,是历代黄、沁两河易决,洪水夺卫的河道。清代以前,称此河为“沁河故道”。

不同版本的爱情演绎让《孟姜女哭长城》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组成我国“四大传奇爱情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清雍正13年(1735年),新乡县呈请政府,照会汲、延两县疏浚此河时,才以“秦时孟姜女从陕西到山海关万里寻夫,哭经此地”为由头,定名孟姜女河。

C

修武古寺藏风云,众说纷纭“九府坟”

流经修武县的运粮河是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永济渠的一条重要分支。运粮河简称运河,在历史上它还有豫河、小丹河等不同称谓。

在御河(宋代大运河的黄河以北被称为御河)旁的修武县城西南一角,有一处宝刹耸立,名为胜果寺塔。这塔于北宋绍圣四年建,距今900余年。据载,胜果寺始建于唐,原有房72间,香火鼎盛。历经风霜,唯胜果寺塔独存,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运河边重要的文物古迹。

片片砖瓦堆积成塔,塔中深藏因果是非。记者在塔前听工作人员介绍,“胜果”即佛果,是最圆满之果,塔因此得名。当地一个历史传说听来更为可信和有人情味。

“安史之乱”时,有人在长安城内得宝贝大铜钟一口,堪称皇家至尊。有谄媚者北运献给安禄山邀功,以安称帝后求得一席之位。不料行至修武县方庄时落入唐兵手中。唐玄宗闻讯传旨留钟于当地,建寺院,御赐寺名“胜果寺”。安禄山战败,胜果寺自然实至名归。

秦汉时期古人在丹河出山口用竹篓填装卵石筑成九道挡水堰,以提高水位灌溉两岸农田,史称“九道堰”。博爱县九道堰是明清时期“引丹(河)济卫(河)”的重要水利工程,也是运河漕运补给水源的重要遗迹。

九道堰旁九府坟。关于九府坟的来历,听到两个传说:一说是当年运粮河两岸有九个知府勾结起来,骗取贪污皇粮,数量巨大,皇帝震怒,下诏将九个知府查办,押解到怀庆府受审、处决,并将他们埋葬在太行山脚、丹河九道堰和运粮河旁边,以警戒后任官员。另一说是相传明朝嘉靖皇帝的九弟到怀庆府一带巡察,不幸身染重病。弥留之际,他嘱咐随从,请求皇上恩准他,死后安葬于风景秀丽的丹河岸边。随从为防止墓葬被盗,便建造了八假一真九座坟茔,故名九府坟。

摩崖石刻修凿于北魏时期,位于丹河东岸,与九道堰相邻,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D

煤城焦作有来头,“武安驿”是古代煤炭最红火集散地

“焦作,隋、唐、宋时,归河北道怀州修武县辖,元朝属河北道怀庆路修武县辖;明、清属河南省怀庆府修武县辖。”据《焦作市志》载,英国商人1898年开设的福公司曾在十四号井下挖出过唐代“开元”铜钱。“开元通宝”是李渊为贺“开国奠基”而铸造,足以说明至少早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人们就在此挖煤了。

大宋京都汴梁(今开封),“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柴火者”(庄季裕在《鸡肋篇》中记载)。焦作的煤通过河运保证煤炭供应,对提高都城生活质量和暖冬需要起到重要作用。

穿过修武县城关镇东关,古驿站“武安驿”就设在这里。加之西起丹河、东通卫河直达天津的运粮河,经南关、刘桥再折向北,横穿东关村,这里河面宽阔,水流量大,载重万斤以上的木船可并排行驶。两岸地区平坦开阔,是理想的货物集散场所。

据史料记载,修武县东关货物集散地的形成起初是由于外运煤炭的需要。修武县自唐朝开始的采煤业,至清代已具相当规模。道光年间,仅该县中西部的李河、马村一带就有小煤窑800多家。在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下,东关码头为煤炭外销外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近日,年近八旬,在东关附近做小生意的刘先生告诉记者,听老一辈说,道光年间,东关至刘桥一带聚集了大小煤行十八九家。大小运煤车昼夜不停,络绎于途。这里每天吞吐煤炭十余万斤。

煤炭兴,百业旺。当时东关运河百帆竞发,往来如梭,加之由东关向四面八方辐射的乡村道路密如蛛网,附近各县的农副土特产品云集东关,等待装船外销。而运输煤炭和农副产品的船只,又整船整船地从天津及海河流域沿线运回百货、海外产品来修武销售。各种批发货栈也逐步兴起,其数量、规模、经营额等都仅次于煤炭而与之形成鼎立之势。

1905年,英商福公司修通了滑县至博爱——道(口)清(化)铁路后,河运逐渐衰退,东关码头附近的煤场也逐步衰落倒闭,其他行业也随之衰败。

武安古驿,成为修武乃至焦作人难以忘却的繁华记忆。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