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首个整乡脱贫示范样本:分类制定脱贫发展计划

2015-08-10 08:32 来源:新华网

7月12日,骄阳似火。重庆南川区木凉镇山桥渔村前,来自镇外的自驾游玩车辆连成了线,女老板王传淑站在门口,满头大汗地指挥着交通。

这场景,是村民们4年前想都想不到的。

2011年,市扶贫办与重庆南川签署《整乡脱贫开发重庆南川示范区备忘录》,木凉镇(当时为木凉乡)是当年重庆市第一个以乡为单位的脱贫开发示范区。

4年后的2015年初,木凉镇的整乡脱贫工程通过了市级验收,木凉镇成功脱贫!这也是我首个实现整乡脱贫的乡。

目前,这里已基本建成特色水产、高山果蔬、花卉苗木、健康养殖、精品绿茶等五个千亩特色园,农家乐数量达67家,每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

作为“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理念的率先践行者,木凉这4年是怎么做的?

基础设施强化

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

“4年前,脱贫任务从整村上升到全镇,要着力的地方多了好几倍,一下子有些摸不着头绪。”重庆南川区农委副主任秦华说。

当时,市扶贫办调研后发现,交通滞后是木凉发展的最大制约:全镇有6条断头路,大多数路面仅有4.5米宽,部分路段甚至无法保证正常错车,还有9个自然村未通人行便道。

谈及出行,木凉镇云都寺村十一社村民罗于胜感慨颇多——过去,出村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要卖猪,得付高昂的运输费,若是请猪贩子进村来收,还得给人家100多元的跑路钱,收不抵支。

要致富,先修路。市扶贫办和重庆南川共同确定了道路这一突破口,通过市级项目、区级配套、农民自筹,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几年下来,木凉建成通村公路21公里,便民路54公里,客车实现“村村通”,高标准完成集镇道路及街道的油化、绿化和美化,连接渝湘高速大观互通与木凉集镇的扶贫路一期工程也竣工投用,集镇内、外部交通环境均有了根本改变,该镇与大观园区连成一片,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村民出行难也迎刃而解。

多项产业崛起

村民增收有了“主心骨”

交通的改善,让木凉有了发展的底气。

整乡脱贫工程启动之初,市扶贫办就根据木凉海拔相对高、距主城近、生态植被好的特点,制定了乡村旅游这一骨干产业。他们分析,木凉镇3个村中,汉场坝村地势较平,适宜于发展规模化、特色化种植和养殖业,玉岩铺村丘陵较多,适宜于发展体验型的采摘农业,而云都寺村平均海拔850米,可发展避暑纳凉产业。

因地制宜的产业让农民有了增收的依靠。68岁的村民陈祖德告诉记者,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每年净收2000元,在蔬菜园打工,月工资有1500元以上,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很好保障。

据了解,过去几年是木凉老百姓收入增长最快的一段时期:2014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690元,较2011年提高了5000多元;而贫困人口也从2011年的1258人减少到了去年的867人。

城市资本下乡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

重庆南川区农委扶贫开发项目管理中心主任王于泽坦言,强化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的初衷都是扶贫,从实际效果来看,不仅扶贫效应明显,而且有力促进了区域发展,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过去几年,木凉累计实施项目183个,完成总投资31亿元,其中政府投入2.3亿余元,社会资本则超过28亿元,成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生力军。

“业主进来后,为了规模经营,必然要整修道路、水塘、土地等基础设施,组建专业合作社,农民、业主、政府三方都会因此受益。”王于泽说。

以玉岩铺村家庭农场主王明洪为例,他投资数百万元,将300亩的荒山荒坡改造成了有果树、有水塘的绿水青山,发展起了猪—沼—果(蔬)—鸡(鱼)的循环农业,带动了200户农民增收。

一些更大的项目则改变了村容村貌,让村民共享“公共福利”。近几年,国舒仑士国际颐养机构、中国香港天鹰集团等一大批业主成功落户,建设了玉岩铺、云都湖等扶贫移民新村,国际颐养建康城、养老中心、农耕文化颐养园项目也有序推进,适宜人居的高山生态健康养生家园初具规模。

陈伟透露,尽管已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成功脱贫,但木凉前进的脚步不会停下。下一步,当地还将根据全镇汉场坝乡村旅游、白马山避暑纳凉和云都湖养老三个经济带建设布局,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分类制定贫困户脱贫产业发展计划,确保每家贫困户都有脱贫目标、致富产业和帮扶小组。

[需要查看更多数据,请免费试用钢联数据]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