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的钢铁网 > 钢材频道 > 正文

构建新未来——2016供给侧改革的四川实践

新华网成都12月29日(周厚能、莫雅清、傅彪)2016年,中国供给侧改革元年,四川改革的突破之年,四川发展的转折之年。这一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扩大开放,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总体进入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在推动全省经济的结构性改善上取得了明显进展——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军民融合为前锋的新供给、新动能开始形成;

四川农业供给侧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增加绿色供给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贫困地区的民生短板。

这些都为四川省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为四川的未来和长远发展开启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转型才能更好发展”,是四川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四川省在2015年GDP总量达到3万亿、成为我国西部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后,以改革上的突破寻求经济转型和提升发展质量已显得十分迫切。长期以来的投资拉动、低端产业规模扩张、粗放增长的模式累积而成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它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在2016年年初四川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以“五个突破”来概括全省工作着力的方向,即,在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在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培育新型增长动能上实现新突破,在农业农村、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和扩大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城市建设管理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强安全生产、社会治理上实现新突破。一年过去,这些着力点成为四川省发展的年度亮点。

全面创新改革驱动四川发展

以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为契机,四川全面启动创新改革试验。根据方案,四川省围绕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依托成德绵地区,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举措的先行先试。

以改革促创新。四川抓住创新驱动,就抓住了发展的关键,抓住了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具体地说,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在以下5个方面发力:以成德绵地区为重点开展先行先试,带动全省各地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打通科技与经济融合通道,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构建多层次、全要素的创新平台;推动军民深度融合,促进军民两个方面的优势资源相互转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各类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成都、德阳、绵阳3市是成都平原的最重要区域,成德绵集中了四川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近七成的科技力量、一半以上的工业经济实体。其突出特点是创新成果多、体制基础好、转型走在前、短期能突破。成都市是“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它正在建设重要的区域性创新创业中心;绵阳是中国国家层面唯一的科技城,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军转民科技园。2016年1月,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和中国(绵阳)科技城管委会在成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德绵一体化改革跨出了第一步。德阳是中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上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它把一些创新方向相近、产品配套相关的企业和全国知名高校整合起来,成立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发展联盟,集中优势力量攻关,已组建燃气轮机、油气钻采、石墨烯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6个,参与高校21所、企业140家。

“军民融合”在四川创新驱动战略中扮演主要角色,这就是要利用四川在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独特的强大军工技术,以军促民,以民促军,走出一条四川的经济发展之路。为形成军民资源有机互动、有效转化新格局,首先要破解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为此四川省国防科工办开出改革清单,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协同、资源共享、产业支撑等8大关键领域,梳理出24项改革和发展任务。为快速启动军民融合改革,成德绵地区成立了由产、学、研方面58家单位组建的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为形成统一的科技创新体系迈出了第一步。

为促进和加快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四川省对全省107所高校、274家院所和42家军民融合类单位进行摸底调查,筛选梳理出100项高校、科研院所重点推进成果转化项目,它们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15个成果转化专项。成都市与大学的融合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成都市政府和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展开全面合作,与四川大学签订了《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到2025年川大将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大学,成都将依托四川大学优势学科,围绕精准医学,先进功能材料,生物医药,绿色能源与低碳技术等领域,共同建设成都产业技术研究院。

在建立创新平台上,四川省梳理出1110个已有平台清单和218个争创平台清单。这些平台将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在此基础上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平台载体和品牌企业,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这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四川的成效,突出地表现在2016年全省经济增长稳中有进、亮点较多。2016年前三季度实现GDP23793.6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银行贷款、经济效益等都保持了稳定增长。

产业格局出现深刻变革

2016年四川对本省的产业格局进行了深度调整,去除淘汰过剩产能,为新动能的培育创造空间,以重新建立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关系:一是在“去”中调结构,二是培育增加新动能,三是创新农业供给。

(一)在“去”中调结构

攀枝花是西南地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过去,因矿而建,因钢而兴,采矿、冶炼业在攀枝花经济中占比最高时达到90%。但随着钢铁、煤炭等行业面临深刻调整,攀枝花产业结构单一、资源环境受约束的发展瓶颈也日益凸显,攀枝花市从主动关停落后产能、分流员工、调整战略重心等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在关停产能上,攀钢已累计主动关停了三百多万吨钢铁的产能,产能压缩量高达25%。攀钢目前所去粗钢产能已占川内去产能计划量的74.29%,成为川内钢企“瘦身健体”的旗手。与此同时,攀钢加速调整战略重心,围绕“钒钛+钢”“稀土+钢”,大力发展重大装备、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核电风电、高速铁路和汽车及机械基础件用特殊钢、不锈钢、纯净钢、高强度钢和高合金钢。

四川钢铁行业经历了像攀钢一样的战略调整,2016年的相关指标表明,川内钢铁行业高能耗的比重有所降低,高技术的比重在提高,新产品、新的业态发展都在快速发展。

“去产能”是更多国企的重要任务,也是国企改革的棘手问题,四川通过企业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稳妥推进去产能。曾经连续9年亏损的四川商业投资集团通过对四川粮油集团和四川商业集团两家亏损老国企兼并重组,并强力推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截止至2015年,整合后的四川商业投资集团营业收入、总资产、净资产和员工年均收入分别比2009年增长612%,300%,362%和190%,负债率低13个百分点,实现了逆境突围。

(二)在“加”中开新局

引导社会资本向新兴产业集聚,把经济政策的重点转移到新动能的培育上,是四川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引导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特别是在发展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上积极有为,占领产业制高点。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是电子商务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和养老健康服务业,高端成长型产业包括页岩气产业、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信息安全产业、航空与燃机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是四川培育新动能的重要领域。国防工业因为其特殊性和特殊地位,长期处于分割和封闭状态,脱离市场,导致军民融合进程中出现“军转民”受体制机制约束、“民参军”门槛高、军工资源共享难等问题。面对这些棘手的难题,四川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如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推动民口企业与军工企业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军用技术成果使用、处置管理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军用技术按照市场规则流动和交易;采取宽松灵活的政策,让军工专家加入到民营科技型企业解除后顾之忧,等等。

今年以来,四川与国家国防科工局、12家中央军工集团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布局总额4500多亿元的军民融合项目,建设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军民融合主营业务收入1800亿元,增长7.8%,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9.4%,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到50%以上。

(三)以绿色和融合改善农业供给

当前中国农业面临诸多矛盾和难题,要想破解困境,就必须把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入农业领域,调整农业结构以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今年5月,四川省政府提出打造21个现代农业(含畜牧业)示范市县的规划,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互动、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产加销一体,实现种养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土地生产率。根据地理条件,试点示范市县各有重点:城市近郊区重点是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资源独特地区以生态绿色产业为重点,抓名优特新产品,种养业都有特色地区重点是粮经复合、种养循环,丘区大县重点则是推进产业化。

四川提出了“绿色发展,融合发展”的理念。11月四川出台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四川农业创新绿色发展行动方案》,对农产品有效供给、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品牌农业发展和市场开拓、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业生态保护治理6方面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在推动融合发展上,四川着眼于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十三五”期间,四川将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万亿工程”,通过建设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互动,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产加销一体,实现种养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达到现代农业产业万亿目标。眉山市通过打造农业产业融合园区,将东坡泡菜从基地到加工,再到泡菜研究院、博物馆、风情一条街,加速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品牌和做全产业链条,三千年东坡泡菜重焕生机,并被打造成为年逾百亿的大产业,带动15万多农户种菜奔小康。

大力增加绿色供给,给四川一个绿色未来

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2016年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发展路径,把守住绿山清水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今年6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四川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给四川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美丽四川提供完整制度支撑。

建设好、保护好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是中央和全国人民赋予四川的历史重任。四川省贯彻中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要求,全方位立体推进绿化全川行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就是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为绿色发展提供了绿色基础。今年以来,四川省继续对各市(州)实施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激励制度,各市(州)以“减排、抑尘、压煤、治车、控秸”为重点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今后,成都平原、川南和川东北三大城市群将实行大气污染分区管控。红线区不能新增大气污染并削减污染存量;黄线区限制新上大气污染项目并削减污染存量;绿线区鼓励上大气环境友好项目,同时保持排污总量不增加。成都、德阳、绵阳、资阳、眉山5市共有5600平方公里划入红线区,约占5市面积的10%。今年四川首次提出建设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森林城市群。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让生产方式更绿色。在四川推进绿色发展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不断优化的经济结构,将不断提升四川经济的绿色程度。四川将积极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成都在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形成能耗低、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成都经开区的中植一客成都汽车有限公司总装厂是国内首批正式上路的轮边驱动纯电动客车,接近“零排放”。

美丽四川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四川省的“百镇试点建设行动”把生态建设作为小镇建设的根本要求。自2013年开始,3年来四川每年选取100个基础条件好、特色优势明显的小城镇进行重点培育,融村镇为一体,把小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把小镇塑造成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新空间。

扶贫实施精准供给,为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克最后堡垒

精准扶贫就是实现扶贫供给和需求精准匹配,从而使供给更加有效地满足需求。省委书记王东明说:“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四川是全国六个重点扶贫省份之一,贫困量大、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全省农村贫困人口380万,贫困县88个,贫困村11501个。根据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制度设计完备与政策举措精准相统一,从扶贫供给侧入手,通过优化扶贫投入结构、增强有效供给来提高扶贫质量。

重点扶贫省份需要有重大投入,四川一方面多渠道加强投入,大幅提升扶贫投入总量,一方面着力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开创了扶贫投入新格局。“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将每年投入1000亿元以上,持续实施教育助学、医疗卫生等重大民生工程。2016年推出的年度脱贫攻坚“千亿计划”,总投入1181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657亿元,力度大大超过“十二五”:此间四川投入各类扶贫资金共2150多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8.39亿元。2016年四川改革了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方式,赋予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自主权,并在全省70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围绕突出问题,以脱贫成效为导向,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扶贫开发,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构架。有的市县建立了涉农资金使用综合监管平台,把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财政涉农资金作为监管重点,按季度进行巡查和通报,同时,引入社会第三方力量,强化统筹整合资金支出绩效监督,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追责”。

为了精准、有效使用资金,四川利用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和扶贫资金项目监测平台,坚持扶贫资金、项目、资源向“四大片区”聚焦,向本年度计划脱贫摘帽的县、村、户聚焦。省委省政府根据四川实际贫困状况,立足解决区域整体贫困,锁定贫困程度最深的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片区”作为脱贫主战场,分类施策,坚持区域攻坚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在藏区,围绕“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加快建设区域连接重要通道,大力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打造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实施藏区新居建设、扶贫解困行动等“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在彝区,优先发展交通,同时推进彝家新寨建设、现代文明普及、防艾禁毒等工作;在秦巴、乌蒙山区,加强区域交通枢纽和重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以贫困村为基本单元实施连片扶贫开发、新村扶贫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管理上更加有效,是改善扶贫供给的重要方面,为此,四川省强化干部驻村帮扶机制,2016年共选派11501名贫困村第一书记、13150个帮扶单位、45556名驻村干部、15823名驻村农技员,整合9095名专家组建农技服务团1875个,切实疏通帮扶工作到村到户的“管道”。为了让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集中精力抓扶贫,四川改变对贫困地区的干部管理模式,对88个贫困县实施分类考核,由过去过于看重GDP等宏观经济指标转变为主要考核减贫数量和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全省从上到下都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将减贫任务与政绩挂钩,引导党政干部把团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第一要务。

目前,5个计划摘帽贫困县和2350个计划退出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全部降至3%以下;105万计划脱贫的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均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和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个好”目标,保质保量完成2016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以国际化视野,构建全面开放的四川发展新环境

今年9月,为了进一步向世界展示四川开放形象,四川在北京举行了以“开放的中国:看四川·看世界”为主题的全球推介活动,向140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总领馆总领事以及国际组织负责人、世界500强、知名跨国企业、知名侨商代表展示了四川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示了巴蜀大地开放与包容并蓄、古老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形象。

在2016年的“四川对外开放”大事记中,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率中共代表团赴波兰、捷克、俄罗斯访问;四川省与波兰罗兹省建立友好关系;本年度第三次G20财长会议和央行行长会议在成都展开;四川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缔结友好省州关系等,都值得书写一笔。

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让世界了解四川,走进四川,也让开放的四川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是地处内陆深处的四川一个持续的战略构想。

四川正在整合全球资源发展自己。目前,四川已与21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熊猫走世界”不仅是把四川旅游品牌推向更远的世界,也是把四川推向更大的世界舞台的一个步骤,由此而告诉世界:“四川,不仅仅有熊猫”。省会成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与世界的互动越来越深,它正在全面提升对外交通、通信互联互通水平,建设国家级国际空港枢纽、国际铁路枢纽、高铁枢纽、高速公路枢纽和区域通信枢纽城市。在航空枢纽方面,今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工程正式开工,成都也即将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国内第三座拥有双机场的城市。

为了进一步促进对内、对外开放,2016年四川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主攻方向,建设四川自由贸易区、西部交通枢纽两个内容为重点,对比参考国外先进案例,出台了多项具有四川特色政策措施。

《四川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和“251”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对外开放的布局和重点,从加快构建进出川国际大通道、提升经贸合作水平、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打造开放合作平台四方面着手。

四川自贸区将主要落实中央关于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以及建设内陆开放战略带的要求,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既注重对外贸易,又兼顾国内消费,双向开放;充分考虑内陆城市特点,将重点放在航空和国际铁路上,尤其深度挖掘蓉欧铁路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陆上贸易规则;主打“科技型贸易区”和“贸易发展转型示范区”;通过自贸区的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开放的示范省份,带动整个西部的对内、对外开放程度。

四川建设西部交通枢纽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了从西部盆地到发展高地、从内陆省份到开放前沿的精彩转型,成为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排头兵。